[潍坊汽车在线]面对近乎饱和的中国大陆汽车市场,闯入“血迹斑斑”的营销红海,东风裕隆如何凭借“智慧”闯出一片天地?两岸车企的经验如何在这腥风血雨的市场上立足?后发品牌如何走到市场前端?这些不仅仅是东风裕隆的“问题”,同时也是中国自主品牌走向成功必须有的思考。本期《程远会客厅》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新发携管理团队,为我们讲述两岸合资车企的中华之路。
在鳞次栉比的大楼前建一所东风裕隆自己的楼房
程远:大家好,欢迎大家光临V讯网《程远会客厅》,此次前来做客的是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新发先生,吴总您好。
吴新发:程老师好。
程远:你到东风裕隆做总经理已经有三年了,回顾一下,你觉得做这样一个特殊的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有什么特别的感受?
吴新发:三年时间不算短, 1000多个日日夜夜,从公司层面来看这三年是一个从百业待兴起步的过程。
程远:白手起家。
吴新发:是的,先是从工厂建设开始,建设好工厂又推出第一款产品,整个过程是非常特别的。
程远:是否有一种酸甜苦辣,五味杂陈的感觉?
吴新发:酸到没有,但其他感觉很强烈。应该说,三年的时间无论从行业里看,还是消费者看,东风裕隆在两岸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。
程远:可以说在市场上“立”起来了。
吴新发:是的,“立”起来了,就好像在鳞次栉比拥挤的大楼中建立了一栋我们自己的楼房。
程远:这是个很形象的比喻。三年前,东风裕隆、纳智捷,甚至是裕隆在大陆的知名度都不是很高,毕竟在市场上没有一个知名企业去支撑它,现在来看,能够把东风裕隆做到今天的成绩,已经是一个丰硕的成果了。
吴新发:谢谢程老师的肯定,现在还不能算是丰硕,可以说有一点成果了。其实裕隆在大陆投资很早,20年前就在大陆进行投资,项目涉及纺织、科技、电子产业等等。
程远:这些人们似乎并不熟悉。
吴新发:是的,因为最大的项目汽车是今天才在做,裕隆在台湾也是一直以汽车为本业。
程远:这是3年来公司层面的收获,其他方面呢?
吴新发:从管理层面来看,我们初期是靠“老兵”带“新兵”。
程远:你算“老兵”还是“新兵”?
吴新发:我应该算“老兵”。
程远:是裕隆的“老兵”,东风裕隆的“新兵”。
吴新发:东风裕隆筹备阶段有一些“老兵”到这边来,加上成立以后增加了一批生力军。这几拨人马一起工作,融合了三年时间,才把彼此的工作习惯、做事方法、以及共同使命和目标明确下来。
程远:连成一条心,拧成一股绳。
吴新发:是的,在管理层面上,包括制度的建立,决策过程的体系,如何更现代化,更符合一家合资企业的利益,都做了很多工作。个人层面来看,刚才程老师讲的“酸甜苦辣”,酸倒是没有,来这边不会考虑酸的问题。
程远:政府和企业都是支持的。
吴新发:是的,刚开始是甜的,蜜月期。建厂的过程,布置的过程都很好,但到了市场层面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。
程远:开始建的时候大家有一种理念支撑,看到前途很美好,很高兴。
吴新发:但是你要面对市场的直接竞争了,就会有一种很“辣”的感触。
程远:这个过程是不是比你们原来想象的要困难一些?
吴新发:可以这么说。在整体布局的时候,也考虑过很多问题和困难,但现实比想象得更“辣”更“咸”。从我个人的体会看,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,要有强烈的使命感,希望这样能够感染东风裕隆所有的人。
做汽车与其先甘后苦不如先苦后甜
程远:你刚才说到更“辣”更“咸”,我想这是对竞争的描述。第一,现在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跨国公司太多了;第二,东风裕隆进入大陆市场的时间,正是一个变化期,从高速增长,过去讲“井喷式”发展,转变为平稳发展,从60%、50%、40%、30%的增速降到百分之十几,甚至两位数以下;此外,大家还需要熟悉的时间。
吴新发:可以这么讲,如果早进来三、五年,在市场“井喷”时代,东风裕隆会更容易,成长得更快,在今天“微增长”时代,所有的思路都要调整。这种思考放在产品投放和营销模式上面,就是要更加精准化,而非过去的粗放式管理。
程远:过去可能装四个轮子就是汽车了,就可以卖钱,而且无论什么车都能卖得很好。
吴新发:是的,过去只要有车就能卖得动,今天则一切都要更精准化,要更贴近消费者需求,要走到消费者身边去,积极地投入竞争。这几年向市场投放的新车,全世界所有品牌,包括自主品牌,发布新车的力道和速度,相对前十年都高了二倍、三倍,这是非常大的变化。今天东风裕隆进来,一个真正为消费者服务的企业,直面最严苛的市场挑战,这为我们提供了很难得的锻炼机会,提升了管理水平,在行销策略上也提升了新的高度。
程远:按照你的说法,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这或许是一件好事。如果刚进来时碰上的是“井喷”,现在市场转为微增长,或许会更不适应。
吴新发:是的,从井喷时代走进微增长时代,和直接进入微增长时代,感觉是不同的,我们选择的时机能够给我们提供正能量。所谓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,如果一进来是井喷时代,良好的市场环境肯定会使我们用老方法卖车,车虽然卖出去了大家很高兴,但是会忽略基础建设,基础不扎实的是很危险的。现在我们把基本功做好,在管理、营销、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都做出调整,这是一个好现象。与其先甘后苦,不如先苦后甜。
程远:咱们中国有一句话叫“萝卜快了不洗泥”,如果东风裕隆进来时正好赶上一个高速增长的尾巴,那你们的思想准备,包括企业的组织建设机构、设置,市场管理,各方面都是按照快速增长去准备的,待市场一下变了,公司就很可能完全不适应,有可能遭受真正的危机。
吴新发:是的,我举一个例子。我们一进来碰到这种微增长,我们的投放和投资策略和布局就很谨慎,是稳步前进。如果一进来销售很好,大量的投资,把产能一下扩张到30万辆,甚至50万辆,可能这个钱花下去过两年负担就很大了,会导致长期经营出现问题。
程远:如果真是这种情况,恐怕企业的负担就很大了。正如老子所说的,“福兮祸所伏,祸兮福所倚”。你们起步的时候就遇到市场微增长,虽然销售困难度加大了,但公司的机制、构架、理念各方面都是按照微增长的情况布置了。
吴新发:包括员工的考核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。要在竞争的环境里获胜,必须有突出的优秀人才,才有可能面对新的考验。在微增长的变化之下,我们的整个机制上面,整个管理上面更加的精准精细化,敬业化。
后发品牌想要成功必须要做跳跃式的思考
程远:从东风裕隆进入大陆市场,你是怎么看大陆市场变化的。
吴新发:对大陆市场的发展,我的看法有三点:第一,整体增长会放缓,超过20%、30%的增长,不会再出现了,但10%或者说10%左右的增速是会持续的;第二,细分市场的增长成为主角,比如现在SUV市场的增长,未来应该是MPV市场的增长;第三,从购车者考量,早期主要是60后、70后,现在进入到80后、90后了。
程远:就是说有三大变化。
吴新发:是的,这是从消费者角度看。从产品链来看,可以看到很多的前瞻性,智能型的配制和需求,以及对安全的需求,对产品舒适性的要求都大幅提高,环保的观念更加的深刻。这几个方面我觉得在过去三年有了明确的转变。
程远:我感觉你们在筹备阶段,对公司的和产品定位是有预见性的,比如推出的首款产品是SUV,这3年正是SUV疯狂增长的三年。实话说,一开始知道你们首先推出SUV,我还有所担心的,SUV是小众产品,一家公司第一款产品就推小众产品,是有一定风险的。那时候市场最热的产品是中高级车,认为还是先推出轿车比较稳妥,但今天来看,东风裕隆产品的定位战略很精准。
吴新发:谢谢程老师的肯定。
程远:在我的印象中,东风裕隆成立初期特别强调产品智能化,并且把这作为东风裕隆的产品优势。台湾最大的IT企业和裕隆似乎是合作伙伴,鉴于这种原因,你们提出了要做汽车界的“苹果”。这个观念三年前应该是很超前的,今天来看是也符合汽车业的发展趋势。
吴新发:后发品牌想要成功,必须做跳跃式的思考。如果用跟随性的思考模式,很可能无法凸显品牌的差异化和独特性。当时我们预测整个SUV市场会呈现爆发式增长,于是决定首款产品投放了SUV。智能化概念十年前在裕隆就在发展,这和其他品牌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。很多消费者看智能化的发展,就像今天用手机一样,变化非常明显,可谓突飞猛进,一日数变,这是IT产业的发展节奏。所以我们把“智能化”定位在汽车上面。纳智捷品牌就是以智慧加豪华为品牌内涵,就是提供给消费者更有智能化更丰富的配备。第三,最重要的是,我们一开始就希望纳智捷品牌不要落入到一般品牌的定位,我们从中高端品牌切入,走中高端品牌定位。如果从一般轿车切入,不是我们的强项和优势,这是一片红海,投入进去很可能石沉大海了。所以必须有独特的、突出性的表现,前瞻性的思考,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,就是希望往前多走一步。我们一直讲 “预先设想,超越期待”,就是往前多走两步到三步,比人往前多走两三步来考虑事情。
东风裕隆要以台湾的经验,大陆的体验为基础去芜存菁
程远:你讲到“红海”,我想到这些年,很多企业都说要找“蓝海”,我觉得这个想法比较可笑,全世界的汽车企业都到中国来了,一年销售近2千万辆,哪里还有蓝海?上哪儿找蓝海?到处都是“血迹斑斑”,杀声震天,寻找“蓝海”,可能跟到太阳山捡宝一样,不那么容易了。刚才说东风裕隆的前瞻性,我想请教,这是不是来自在台湾的经营经验?台湾市场比大陆市场发展早一个节拍,你觉得台湾市场的特点是什么,和大陆的市场相比差异在哪里?
吴新发:的确台湾市场比大陆市场早成熟了十到二十年,从70年代台湾市场整体进入“井喷”时代,与过去十年大陆的发展情况是一致的。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90年代以后,台湾市场进入一个理性成熟时代。这个成长过程中,从研发层面到对消费者的了解,我们有一些优势,包括汽车的基本要素是具备的,比如发动机、变速箱都很好。以台湾经验看,产品第一要更具前瞻性的外观与内饰设计,要吸引眼球。一辆车从研发到投放,要36到48个月,如果没有前瞻性,到投放时设计的东西可能就不会有市场。
程远:产品外观设计核心是符合人的审美需求,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外观是很重要的。我觉得大陆的一些车企,特别是自主品牌,现在在造型和外观上提升很快。这跟消费者推动很有关系,性能配制好像还是次要的,首先看外观。纳智捷外观确实漂亮,这是纳智捷在大陆赢得大家喜欢的首要因素,这也是你们从裕隆这边延伸出来的。
吴新发:我们设计团队有20多年的经验,包括吸收很多具有海外设计经验的专家。像我们主设计师,曾经在标致、通用都当过主设计师,经验非常丰富。
程远:从别的行业也能看到,歌曲的流行,服装的流行,化妆品的流行,港台都成了大陆的“导师”。
吴新发:我想主要原因是我们更开放一点。第二, IT的发展,台湾是很成熟的,研究也非常深入,在消费体验方面有很多经验。东风裕隆会从这些经验中,去芜存菁寻找最好的方式,然后通过市场的变化再作调整。
程远:将台湾市场的经验,去芜存菁再拿到大陆市场来。
吴新发:是的,拿到这边来,在做一次消费者的实验跟经验,然后再返回,还要经过这样的过程,因为两边市场有差异,一个大一个小,这边是2千万辆,台湾那边是35万到40万辆,这个差距很大。
程远:太大了,由量变会引起质变。
吴新发:是的,除了这个变化外,细分市场也会进一步强化,从轿车市场,到SUV市场,到微面、微客市场,变化和差异都非常大。一个例子,MPV在台湾是家用为主,但在大陆还是商务车,这个差别就很大。在台湾开一台MPV全家出游,是非常舒适自在的事情,很多人都把轿车换成MPV了,使得台湾轿车的份额越来越低,SUV、MPV越来越高。但是在大陆市场,如果开一台MPV,人家会把你当成司机。
程远:以为是职业物流。
吴新发:是的,这就是消费观念的差异。还有一个差异,在大陆单次里程数是不一样的。
程远:大陆国土面积大,台湾从台北到台南只有300多公里,很少有人从台南跑到台北。
吴新发:大陆跑一趟2000、3000公里,是很平常的事情。从台南到台北,还有其他选择,有捷运,还有高铁。第四个差异我们发现,大陆东西南北四大区块,各个区块每个消费族群都不太一样。
程远:是经济收入差别导致的。
吴新发:是的。在台湾,整体市场差异没有这么大,所以我们要根据情况做不同的调整。最后一个不同是渠道上的,在台湾的做法是划一个区块,我们到大陆也是这样画一个区块,让你有足够的土地产出,生长足够的“庄稼”。
程远:说到底就是要保证经销商的盈利。
吴新发:保证经销商盈利,有机会在这个区块里经营盈利,不要有恶性的内部竞争,而是面对外部的竞争,这是我们在渠道上一些不太一样。这是我看到两个市场比较大的差异和变化。
资讯及时化将缩小汽车市场的差异
程远:你讲了台湾市场和大陆市场的差异,你认为现在两者的差距是不是越来越小了?
吴新发:这个差距已经不大了,这几年合资品牌在大陆投放的力度和速度越来越快,把很多世界首发车型都放在中国大陆市场;消费者也从非理性购买,进入了理性购买。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对产品的挑剔程度,越来越接近了。不过,在细节上还有很多不同,比如对喇叭的应用,台湾要低一点,但在大陆如果声音不够大就认为是不好产品。
程远:其实大陆也是很早就禁用喇叭,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整个长安街就禁止用喇叭。我觉得这是心态问题,台湾人心态比较平和,也想挣钱,也想发财,但是没有大陆人对财富渴望得那么强烈,大陆人都特别的急躁,开起车来比较着急。
吴新发: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,必须要花一段时间,这个时间应该还有5到10年。从两个方面来改变,30年前台湾在汽车爆发时代也是一样,喇叭也是照按,但是现在安静下来,因为他知道按喇叭对你的行车是没有任何的帮助,没有任何意义。
程远:走不了还照样走不了。
吴新发:是的,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资讯即时化,现在的实时路况,我要知道前面的情况,才能明白这个道理。驾车文明还需要点时间来适应,这里面同时需要资讯即时化。
程远:现在信息还不够畅通。
吴新发:信息通了,相信大家就会有改变,会有这一天。其实赚钱大家都想赚钱,在台湾现在赚钱的方式有策略性、布局性,有创新的本事才能赚钱,而不是靠急躁的做法,跟大陆不太一样。
程远:发展确实是一个过程,记得80年代初大陆提倡不要随地吐痰,大家觉得很可笑,这样的小事还要大张旗鼓提倡,没想到这个事情讲了三十年才初有成效。据称今年国庆天安门广场看升旗,几十万人,留下了5吨垃圾,想想很可怕。前不久去日本,整个公园没有垃圾筒,一张废纸就一直拿在手里。据说台湾也是这样,好像公共场所都不摆垃圾箱了。中国大陆过去是公共场所没有垃圾桶,垃圾随地扔,后来开始摆垃圾桶,仍垃圾就方便了,但是垃圾桶周围却特别脏,因为很多人就是不往垃圾箱里仍,垃圾桶周围是最脏的。现在日本、台湾的环保概念上升到另一个境界,“去垃圾桶化”,不摆垃圾桶,有垃圾你就自己一直拿着,装在包里,回家再扔。所以大陆在发展,但有一个过程,包括汽车市场对产品的需求。最终大家都会走到一条共同的道路上,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,大家都会奔一个目标去。
吴新发:一定是这的样,这也是必经的过程。政府的整体教育,宣传,政策可以引导大家往这方面走,一定会走得到。
外销是解决产能过剩的良方
程远:台湾车企现在发展比较好的好像就是中华与裕隆,其他企业都很艰难。
吴新发:其他合资企业主控权基本上都在外国公司手上,因为台湾本身的销量不大,所以比较难。现在我们讲“精细化生产,精准化管理”,再加上弹性产能的调整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比如一个工厂同时能生产四五种车型,这种模式大陆也是可以采用的,可以大幅降低土地使用和能源消耗。其次,台湾很多合资企业,包括独资企业,裕隆、中华、丰田在台湾都已经开始做外销,整车外销,大量零部件外销,这样可以解决产能上的变化。虽然台湾市场不大,可是台湾每一个工厂都有能力做外销,而且做出来的产品跟国际水平是一样的。这样的管理和生产能力,以及外销经验,都是非常值得国内企业考虑的事情。
程远:中国汽车业开始办合资企业的时候,双方的目标都很清楚。中方需要的是资金、技术、人才、经验,外方很简单市场,就是冲你的市场来的。
吴新发:是的,对合资企业来说,就是要市场。
程远:通用前任董事长瓦格纳曾明确表示:“在一个地方生产,向全世界销售,这不是通用的战略,通用的战略是哪里有市场就在哪里生产。”其实这不仅是通用的战略,是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共同的战略。现在中国大陆所有的合资企业都不搞外销,做出口的全是自主品牌。这样发展下去,市场总有一天要饱和。拿台湾的例子来说,你有70万辆产能,现在市场萎缩到30、40万辆,跨国公司在台湾合资企业基本上是走弱的趋势,能不能这样说。
吴新发:不能完全这么讲,在台湾几个强势品牌一直维持在那里,前十大品牌变化不大。
程远:这十个品牌还是跨国公司品牌为主。
吴新发:跨国品牌再加上我们裕隆、中华品牌,大概都在前十名。合资企业产能多余的部分就靠外销维持生产效益,即使是合资企业也从台湾外销到其他的地区。
程远:就是说大陆的合资企业也要调整战略,至少在他们现在的规划中没有这一项。
吴新发:这是需要考虑的。举一个例子,日产这几年采用的策略就和其他企业不同,他在大陆只有一家合资公司,在东南亚工厂生产的产品,是要回销到日本的,在欧洲生产的产品,以英国为主销乃至全球市场,这就使生产基地的效益最大化。应该说,只要你整个物流、定价合理,就没必要非要在哪生产在哪卖,生产是可以辐射的,能够走出去。否则一直扩充产能,有一天市场没有了,这些产能就无处安放了。
资源才是决定汽车总量的唯一标准
程远:无论是跨国公司,还是中国一些汽车专家,有一个共同的看法,就是中国市场很大。
吴新发:而且不断地会成长。
程远:好象还是无限的。现在是1800万、2000万辆,未来3、5年就会发展到3000万辆,然后3500万、4000万,有一位不靠谱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甚至预测,中国市场容量是7500万辆。他们完全是依照所谓的千人保有量计算的,是按照购买力计算的。实际上制约大陆市场的并不是购买力。大陆人口的十分之一就是一个日本,四分之一就是一个美国。美国目前年销量是1400万辆,最高时达到1700万辆,美国轻型车市场保有量是2.36亿多辆,中国现在保有量才1.9亿多辆,简单的按照美国标准,中国的市场保有量至少在8亿辆以上,这可能吗?地球能够承受得了吗?中国受制约的因素是在哪儿?是我们的国土面积、能源储备和环保的承受能力,我们的有效生存空间是有限的。
吴新发:程老师讲到了关键点。
程远:所以土地、能源环保问题,是中国的大问题。美国虽然是石油进口大国,但是自己年产5亿吨石油。中国一年只有2亿多吨的产量,能源问题很严峻。此外,还有排放问题,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,7个在中国。美国发展汽车的时候全世界都没有发展,空间由他排放,到中国人发展汽车的时候,整个地球已经被弄得很“脏”了,已经没有空间给你发展了,所以中国市场不会像这些人想象的那么无限,那么广大。市场已经在接近饱和。
吴新发:我的看法跟程老师非常接近,我再在程老师的看法上锦上添花,增加一些自己的见解。按照人均保有量去计算,台湾也尝试过,那时候预测会到80万辆,可是现在只有一半不到,为什么?除了在狭长的土地面积下,保有量是有限的以外,经济增长之后,人们文化水平提高,对车辆的使用观念逐渐发生改变,现在还把汽车当作身份的象征,但十年、二十年以后就会变成纯粹的交通工具,就像台湾现在开MPV差不多,舒适度是最重要的,你看欧洲人开小车,因为方便。所以生活形态会改变用车的习惯,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汽车总量的增加和浪费。
程远:消费习惯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了汽车总保有量。
吴新发:是的,当然我也认为最重要的是资源问题,这种资源不仅仅是能源,还有生活资源。我们看到现在大众运输系统的构建,每个城市都在加速,为什么?这就是在释放空间。现在一些老旧小区,没有停车位,甚至会因此发生摩擦,这是很麻烦的问题,也是资源问题。日本东京在20年前,就规定买车要有车位,否则只能买规定的0.8L排量的车,要不然就是乘坐地铁。所以在大众运输系统构建之后,大家就会减少开车,资源就会得到释放。
程远:到这种地步,没地方停车,汽车就成了累赘了。
吴新发:到了市区里面,光找停车位就要花很多时间,搭捷运到要去的地方,很方便,走两步路就到了,多走路,少开车,还可以锻炼身体,这些都会改变对汽车的需求,增长自然就会开始减缓,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。
无论是华系车还是中华品牌,产品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
程远:东风裕隆成立时提出了“华系自主品牌”的概念,认为纳智捷是海峡两岸中国人自己的品牌,我是非常肯定的,但是我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。经过三年的发展,你觉得东风裕隆也好、纳智捷也好,作为华系品牌、中国品牌,这个概念是否被大家认可了,接受了?
吴新发:我认为在只有一款SUV投放的基础上,通过一个完整的年度,能够达到31000辆这样一个销售,说明还是得到了认可的。我们讲量,其实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,我一直强调,我们追求的是品牌认知度,我们有很多的办法,首先我们的品牌定位更高,平均售价在23万元以上。现在看,一般20万元以上的产品都是合资品牌,能够卖到3万辆以上的自主品牌几乎没有,所以从这个层面上,我认为我们的品牌是被市场接受了。但是我们也意识到,这种接受是分过程的,首先是接触你,认识你;其次是看你的价值感是否能够达成期待;最后才会给出真正的美誉和肯定。正因如此,在东风裕隆的发展过程中,我们规划了一个十年发展计划,现在是我们第一阶段,让大家认识我们,体验纳智捷的产品,当然在第二阶段我们还会扩大体验的感受。
程远:由知名度到美誉度。
吴新发:对,这是一个发展过程。回过头来看,在大陆市场,每个品牌至少都经过十年,没有十年大概都发展不到今年的状况。
程远:有的十年都没有发展到今天的状况。
吴新发:我认为应该说我们是获得了一个认可。这就是为什么第二款车要推出CEO。这款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款产品,针对大陆市场,特别是高端商务人士。这个车卖到40万元,在合资品牌里面都没有。
程远:我也感受了这款车,评价很高。我认为它的实际价值甚至更高,40万元的定价是很有竞争力的。
吴新发:是,所以当时有人说价格是不是定低了,我说不要吹捧太高,能够突破20万元、30万元以上的门槛,除了合资品牌之外,自主品牌还做不到,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个成果,也是品牌建构的第一步,先站到一定的高度,接下来横向发展产品线,由此迈入量的规模扩大,我认为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,是我们为了发展布局的战略方式。
程远:东风裕隆现在还处在第一阶段,力求稳扎稳打,不吃夹生饭,如果知名度还没做上去,美誉度还没建立,就扩张规模发展量,结果就会走回头路,那时候可能这饭就不太好吃了。
吴新发:程老师的形容很形象。
只有“法乎其上”,才能“得乎其中”
程远:品牌的接受度,实际上还是产品层次上的,我们讲“自主品牌”是否得到认可,是讲大陆是把你看做“自主品牌”还是当作合资品牌?
吴新发:东风裕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企业,确实是合资企业,但做的是中华民族的品牌。因为我们自己拥有全部知识产权,从企划研发一直到今天的生产制造,都是两岸中国人的财富,所以这个品牌一定是中国品牌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经对我们认可,认定我们就是属于“中国品牌”。
程远:“中国品牌”的定义是什么,是自主品牌,本土品牌?
吴新发:现在就叫“中国品牌”,不再叫自主品牌了,他们希望叫中国品牌。你看有韩国品牌,我们一开始提出“华系车”,韩系车,日系车,美系车,欧系车,可能现在他们希望把它定位成“华系车”,这是中国品牌概念。以我们的条件来看,虽然是来自台湾跟大陆两边的股东合资,但实际上是中国人拥有全部知识产权。
程远:“中国品牌”的这种叫法,是不是还是有一些尴尬?
吴新发:也没有。我觉得现在消费者选择上,第一看的还是产品本身,性价比合不合理,品牌信不信赖,满不满意,售后网点充不充足等等。从消费者角度,他觉得行他就买,觉得不行还有别的选择。所以品牌的关键还是产品竞争力,我们站的位置还算不错,基本上都是用合资品牌的要求和我们对标。
程远:就是说给你的参考系是比较高的,没有拿你跟大陆的本土品牌比,而是和合资品牌去对比对标。
吴新发:是的。我觉得这是两个成功点,第一个是品牌一开始定位的位置,大家是接受的,第二对你的期望和要求是跟合资品牌一样,跟国际水平一样,这会鼓励我们不断进步。
东风裕隆做集体决策不做单方决策
程远:这就是常说的“法乎其上,得乎其中”,标准高了才能有好的发展。三年时间,两个企业的风格、历史都不相同,经过三年磨合,双方互相学习到了什么?
吴新发:大家一开始都是循着过去的合作经验来的,所以有很好的互信基础。然后在管理上要有明确的司职分工,做集体决策不做单方决策,我们采取管委会制,重要的决策发挥群策群力的优势,通过论证然后决策,一旦决定了坚决执行。从学习交流方面看,比如管理方面、指标方面、执行方面,都学到了很多经验,也让我们摸索出一些新的管理模式,我们用新的策略地图概念来发展我们的事业计划。这些东西,有的是裕隆带过来的,有的是东风带来的。
程远:从东风带来的有哪些东西?
吴新发:从东风这边看有几个点,第一,在生产、制造、产能规划跟投入产出成本要求方面,相对来说对大陆市场,对大陆供应商的了解是更加深刻的。第二,对于政府政策规定要求方面的了解,也是远高于我们。第三,对渠道管理和发展上面,也了解与大陆的渠道销售是有一些区别的。第四,供应商的管理方面,在台湾做的供应商管理相对简单,什么叫简单呢?就是我把东西交给你,把日程排给你,你就按时做好就行,我们不用操太多心;但是在这里的供应商很多必须从头盯到尾,一个细节都不能落下,不然你前脚走,他后脚就变了。
程远:大陆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诚信与台湾还是有差距的。
吴新发:这方面是有一些差别,这个过程里面有比较大的差别性和互补性。
放开股比是一个很大的议题,需要整体性上的考量
程远:世界上没有“如果”,我现在要跟你探讨一个“如果”,作为裕隆方面的人来选择,你觉得是跟东风或者是其他的大陆企业合资好,还是让裕隆在大陆独资发展更好?
吴新发:如果裕隆在20年前进来做独资的话,今天当然要继续做下去,已经了解这个市场,也有资源,这是以“如果”为前提的。“如果”在独资还是合资中选择,我们2000年一开始从风神时代就选择了和东风合作,到了2005年开始酝酿东风裕隆,一路下来,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,搭配得非常好。
程远:但是最近业界有一个争论,就是说要不要把合资企业的股比放开,尽管裕隆是大中华范围内中国的企业,但是台资还是按照“外资”对待的,包括外汇、进口都是,和跨国公司一样,你们觉得“如果”放开股权好,独资干好,还是维持现状好?
吴新发:现在政府也好,汽车界也好,对外资企业的要求,在一些贸易谈判中,包括在欧盟、美国这些自由贸易区里,未来恐怕都会面对这个问题。这个事情或许会影响到未来外资企业在大陆的合资形式,但至于要不要放开股比,我觉得有利有弊。好处是,更大的竞争自由度,能够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,提升企业实力,就像到了奥运会,你必须要跑过人家,不然你连参赛资格都没有。当然,有正就有负,对于一些企业来说,难免会被淘汰,比如在美国、欧盟这些比较开放的市场里面,不管股比高低,最后还是要看这家公司本身有没有能力永续发展,是不是有竞争力。所以对于这个问题,我认为是阶段性的,在某种程度以后,可以通过开放或者彼此条件交换的模式来进行,到那时候即便你想不开放也很困难,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议题,恐怕很难单独来讲,是需要整体性上的考量。
裕隆一直强调核心技术的全球模式
程远:接下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,业界有一些质疑,说裕隆的技术来源是日产,核心技术方面,将来会不会有一定发展障碍?
吴新发:这我并不认可,我们最早跟日产做合资企业,日产全世界第一家海外公司就是在台湾跟裕隆合作,这是60、70年代的事情,所以刚才讲到的技术来源是有的。但是在建立了技术基础之后的发展,是我们多年积累下来的,这是我们要发展成长的。举个例子,十年前我们提出智能化,当时国际市场还没人看重这方面,但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趋势。所以在发展中,裕隆是留下了很多技术经验的,这是最基本的。裕隆推出了涡轮增压发动机,这个技术日产并没有。
程远:这应该是裕隆的。
吴新发:我们跟欧美很多供应商合作共同开发,这已经是全世界模式,不是一个什么谁有的独特模式。你不可能所有的零件都自己做,必须是有系统性的。所以主机厂掌握的是核心的技术和系统开发能力。
程远:你是说一个是核心技术,一个是系统性开发。
吴新发:然后就是前瞻性考虑。
程远:前瞻性属于设计和规划。
吴新发:把这些东西组合起来就够了,绝对不会是问题,必然是会越来越精细化,也会越来越好,也会走到世界的前端去。
程远:就是说,东风裕隆下一步继续深入发展,裕隆方面的技术支撑是没问题的。
吴新发:对,是没有问题的。我们现在所有研发人员加起来,包括东风裕隆,有大概6000多人。
程远:裕隆加东风裕隆,不包括中华。
吴新发:也包括中华。
程远:现在东风裕隆这块有多大的研发能力?将来设计研发的硬件投入会不会有?
吴新发:东风裕隆我们现在还在筹建之中,我们预计在今年在人数上可以超越300人。肯定会有硬件的投入。
程远:大概规划投入多少?。
吴新发:五年之内我们的投入会超过十几个亿。
程远: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车型不在台湾开发,而是在东风裕隆开发,有没有这样的计划和设想,能大概描述一下吗?
吴新发:这要看这里整个能力的提升,给我们研发单位有一个十年的发展计划。它不止和生产规模有关,还需要有设计的能力。我们的研发人员的能力是靠时间累计,不是靠今天召集来就能做,像我们都是累计10年、20年, 30年的经验才能做出今天这样的产品。
程远:你们的设计能力,现在东风裕隆的设计能力和研发能力,完全都是来自裕隆。
吴新发:基本上是这样的,但是未来不会这样。我们必须要考虑整体性,双方股东的资源怎么样极大化协同使用做到最好。
程远:现在在研发和设计这方面,东风有什么贡献吗?
吴新发:随着车型的开发会有的,因为早期投放的车型还没有,不过后续的车型就是双方会共同来一起做。
程远:从产品规划将,下一步的产品都规划好了。
吴新发:都规划好了。未来我们5年的产品,到2017年的产品现在已经规划好了。
程远:非常感谢吴总光临我们的《程远会客厅》。
吴新发:谢谢程老师。
K2作为目前最火的小型车,本身可算是一个多面派,从不同角度,你会看到它 ...[详细]